智能汽车市场准入“祭出”最严监管组合拳,释放哪些积极信号
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新车市场的主流趋势。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-6月国内新车(合资+自主)搭载前向ADAS(L0-L2)上险量为381.63万辆,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1.03%。
其中,前向L2级ADAS新车搭载上险量为154.63万辆,同比上年同期增长86.21%,前装搭载率为15.38%,同比上年同期增加约4.3个百分点。
此外,在智能化升级方面,今年1-6月,国内新车(合资+自主品牌)搭载OTA功能上险量为316.78万辆,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23.04%,继续保持高增速态势;前装搭载率为31.5%,同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3个百分点。
然而,不管是ADAS还是OTA,已上市新车陆续出现不少问题。由于新生事物在消费者认知和日常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,包括功能滥用、受限条件不明确以及OTA监管疏漏造成的安全问题,屡见不鲜。
科络达首席执行官吴柏仪表示: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,对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史无前例的高要求。比如,自动驾驶是否会收到黑客的攻击,智能座舱环境车主的隐私问题,智能汽车OTA升级的安全和稳定,等等问题,都将考验OTA供应商的综合能力。
OTA供应商的底层安全技术,应用场景预判,24小时的待命服务等等将是衡量一个OTA供应商是否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关键。而从政策监管角度的推动,将持续对供应链产生正向积极影响。
一、DMS或将成L2辅助驾驶标配
今年4月,工信部发布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(试行)》公开征求意见稿,加强具备有条件自动驾驶、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。
这是全球首个对于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新车审批的明确准入要求,这意味着,后续的新车公告将对具备上述功能的智能汽车提出更高的要求,从现在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监管。
征求意见稿指出,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包括车辆设计运行条件(ODD)、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、驾驶员职责、驾驶自动化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等信息。
8月12日,工信部正式发布《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》,明确压实企业主体责任,加强汽车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、软件升级、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,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,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加强自动驾驶功能产品安全管理。比如,应能自动识别自动驾驶系统失效以及是否持续满足设计运行条件,并能采取风险减缓措施以达到最小风险状态。
其中,人机交互功能成为关键,在特定条件下需要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,应具备识别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能力的功能。
而《意见》对系统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: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是指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,持续地执行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,并具备相应的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能力。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同时搭载L2+DMS(驾驶员监控)功能的车型,今年1-6月上险量仅占搭载L2功能车型的9.41%;同时,大部分车型采用了基于力矩感应的方向盘脱手监测,少数车型才搭载更为敏感的电容触控式方向盘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企业生产具有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产品的,应采取脱手检测等技术措施,保障驾驶员始终在执行相应的动态驾驶任务。
其中,特斯拉在今年5月份对Autopilot进行了系统改进,“当Autopilot启动时,内后视镜上方的摄像头可以检测并提醒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。”同时,明确表示,摄像头数据不会离开汽车,除非启用数据共享,否则系统无法保存或传输相关数据。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,未来三年将是国内新车视觉DMS前装搭载量产的第一个高峰期,尤其涉及自动辅助驾驶人机交互。同时,相关的个人数据安全问题,也会同步推进。
DMS一方面确保检测到正确的驾驶员状态,另一方面则是对ADAS功能激活和失效进行阈值设置。整车研发部门也正在把DMS功能规划和开发,从过去传统的座舱HMI领域转移到智驾部门。
此外,《意见》明确指出,系统应满足功能安全、预期功能安全、网络安全等过程保障要求,以及模拟仿真、封闭场地、实际道路、网络安全、软件升级、数据记录等测试要求,避免车辆在设计运行条件内发生可预见且可预防的安全事故。
对于车企,接下来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。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的,应当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、驾驶员职责、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、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。
二、联网背后的数据、安全监管
对于智能汽车的数据、网络安全以及软件在线升级,《意见》明确指出,车企需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能力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及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。
今年1-6月车联网前装搭载量为552.79万辆,搭载率首次突破50%,达到54.97%,这意味着基于联网的应用服务已经成为市场主流。
在此之前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(OTA)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》,对所有车企的软件OTA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,比如,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,应按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。
此次,《意见》更进一步,明确企业实施在线升级活动前,应当确保汽车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、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。
其中,涉及安全、节能、环保、防盗等技术参数变更的应提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,保证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。未经审批,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。
来自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,2020年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199次,涉及车辆678.2万辆,其中,由软件故障引发的召回数量在近几年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。
“在整个汽车生命周期内,OTA升级也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新常态。科络达将推进智能汽车OTA大数据平台建设,探索建立智能车辆安全自我评估和事故报告制度。”科络达首席执行官吴柏仪表示。
推进智能汽车OTA大数据平台建设,探索建立智能车辆安全自我评估和事故报告制度,适时启动沙盒监管,是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政策监管方向。
这意味着,监管机构将可能允许汽车制造商在获得豁免权的情况下,在特定道路环境或者场所进行软件版本的测试,尤其是涉及到类似智能驾驶等关键安全功能的开发和市场验证。
这对所有车企的软件OTA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,比如,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,应按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。同时,不管是OTA还是数据安全管理,都将落实到汽车网络安全管理环节。
在汽车网络安全方面,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企业应当建立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,依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要求,明确网络安全责任部门和负责人。
同时,要求企业具备保障汽车电子电气系统、组件和功能免受网络威胁的技术措施,具备汽车网络安全风险监测、网络安全缺陷和漏洞等发现和处置技术条件,确保车辆及其功能处于被保护的状态,保障车辆安全运行。依法依规落实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要求。
而在此之前,《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(征求意见稿)》正式发布,其中,也明确指出需要强化车联网安全能力建设。
此外,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《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,对包括车主、驾驶人、乘车人、行人等的个人信息,以及能够推断个人身份、描述个人行为等的各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这其中,重要的数据涉及道路人流车流数据、高精度地图测绘数据、包含人脸、声音、车牌等的车外音视频数据,以及车辆位置、生物特征、驾驶习惯等等目前常见的类别。
按照计划,工信部明确指出,目标到2023年底,初步构建起车联网(智能网联汽车)网络安全标准体系,到2025年,形成较为完备的车联网网络安全标准体系。
这意味着,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强安全保护机制与开发流程,评估导入国际及国内标准认证、严格遵守OTA升级法规要求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。
而对于整车来说,随着车载软件和系统架构变得越来越复杂,集成度越来越高,减少漏洞,最小化攻击区域,并阻止可能危及车辆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恶意攻击已经箭在弦上。
“对各种潜在安全风险,要做到防范于未然。”科络达首席技术官章鑫杰表示,与科络达V-SOC平台系统的同步,即可迅速侦测安全风险、保护所管理的设备,以避免持续扩大的安全威胁,有助于提升设备之服务的安全等级。再通过CAROTA科络达OTA更新,对故障进行修复和更新。
接下来,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成为明确方向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企业要加强相关测试验证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,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水平。
同时,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,加快推动汽车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、在线升级、驾驶辅助、自动驾驶等标准规范制修订。
而对于汽车制造商,《意见》也首次明确市场退出整改机制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企业应当加强自查,发现生产、销售的汽车产品存在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、在线升级安全、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安全等严重问题的,应当依法依规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、销售,采取措施进行整改。